85度c小說網

第430章和平的開始

1918年9月17日。協約國威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全國震動,他們的盟友同樣震動,只是這個時候,不管是德國還是奧匈、土耳其,誰也無法給予他們太多幫助了,保加利亞此時除了那十萬不敢動彈的德軍,就只有從東部,北部一些地區強征的不過十數萬新兵,這些新兵的作戰能力不用過多指望。

以現在保加利亞的情況,德奧土三國除非在兩個月內派出三四十萬大軍方有可能化解保加利亞的危局,但是現在整個巴爾幹看上去還有近八十萬大軍,但土耳其在歐洲領土的二三十萬軍隊卻不敢動,塞爾亞灣那二十萬德奧聯軍被二十餘萬塞希軍隊牢牢牽制,同樣動彈不得,連撤退都成了妄想。

剩下來的就只有剛剛惶急之下從阿爾塔撤退回到發羅拉和科爾察及克羅地亞、波黑地區的三十多萬軍隊。這裡加上保加利亞是多大,除非他們全部調去救援索菲亞,否則他們一動,只怕就會出現無數漏洞,以協約國二十萬進攻部隊的機動能力,怕是可以縱橫奧匈南部。讓局勢越發糜爛。

只是現在就算他們想不顧一切橫切馬其頓和羅多彼山也不可能了,此時奧匈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協約國海空軍屯積亞得里亞海,二十萬美意聯軍登陸成功,達馬爾提亞地區幾乎已經全境陷落,不管是達爾馬提亞以北,還是以南的大軍都被從中切斷,自己都岌岌可危,哪裡還有能力解救盟友。現在他們跟保加利亞一樣更希望的是有援軍來解救他們了。

如此情勢下,保加利亞實際上可以宣告無藥可救了,除非他們能夠自救,但遠水解不了近火,就算他們全民皆兵,也沒有這麼多武器可以裝備,也不是一日兩日可以辦到,但看看協約國軍隊圍城的裝備,數千輛坦克,上千門火炮,二十萬虎狼之師在此之前打下保加利亞近半國土卻幾乎沒有多少損失。雖然有保軍主力盡喪,剩下的軍隊戰力不高的原因,但也可以間接證明這支部隊的強大。沒看德國人都只敢縮在戰壕里么。

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數度向德國盟友求救,最後得到的答覆卻是無能為力,德國也只是提出斐迪南一世可以率領殘軍在十萬德軍的幫助下乾脆放棄索菲亞撤退入西南的奧匈境內,這樣不但可以讓協約國軍隊戰線拉長,又能保留保加利亞的元氣,還可以間接加強奧匈邊境的防守力量。

其實德國人現在也很無奈,他們的處境同樣很艱難,因為巴爾幹戰場上阿拉斯加人的到來。到現在,德國已經不得不放棄了在東線俄國人內亂時趁火打劫的計劃,數度抽調東線大軍到巴爾幹,加上伊松佐河戰線,德國為了支持盟友,已經陸續從東線抽調了超過十七個師的兵力。奧匈海軍覆沒,達爾馬提亞大門打開,二十萬美意聯軍登陸,奧匈局勢也開始越發糜爛,德國不得不將東線抽調的幾個師再放到奧匈的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北部一線,以守護奧地利和匈牙利,阿爾巴尼亞,黑山等已經完全被分割的地區他們已經無法救援,但奧匈帝國的核心卻丟不得,德國不是不再幫這個忙。

這樣一來弄得他們在西線面對英法美的攻勢也只能處於劣勢,以求自保了。根本沒有辦法抽調更多大軍到西線。

而英法美聯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在7月時,阿拉斯加大軍雲集東地中海後,德國軍隊不得不抽調兵力到巴爾幹後就已經處於下風。德國雖然越過興登堡防線發起過幾次反攻,但無一不是被打退了回去,最終只能憑藉興登堡防線固守。

好在這一線。因為是聯軍,英法美三個主要國家的地位又差不多,而領軍將領風格不同,導致經常發生爭執,在戰略戰術上都犯過一些錯誤,否則以這裡的兵力優勢,他們現在絕對不可能僅僅維持現在的局面,說不定早就攻破興登堡防線了,看看巴爾幹和東地中海,協約國軍隊總體來說還處於劣勢,但結果呢,保加利亞被打殘,隨時可能投降,土耳其,奧匈也因此可能會加快崩潰。

真的是阿拉斯加軍隊戰鬥力太強,遠超過英法美三大列強嗎?不,絕對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只因為在這裡阿拉斯加是處於唯一主導地位,在這裡,就算英法軍隊也只能服從阿拉斯加將領的指揮。他們自己的將領只能打下手而己。戰略統一,思想統一,加上阿拉斯加是一支絕對的生力軍,又擁有強大的海空突擊力量,擁有眾多坦克,重炮等武器,而這裡的同盟軍隊又是同盟國所有軍隊中戰鬥力較差的,所以才會造成眼下這種局面。

而在主要戰線的西線,卻是另一番局面,三大國的將領中。英軍司令赫格在作戰思想上是個保守而頑固的人,作戰方法往往簡單粗暴,他的格言是:“戰鬥的勝利取決於士氣和決心”。因此黑格看不到機槍、重炮和新式武器給戰爭帶來的巨大變化,作戰時僅憑藉堅定的意志而無視大量人員的傷亡。

就連英國首相喬治都在其日記里寫到:“我不止一次的懷疑是否還要繼續讓他用英國青年的鮮血去換取戰功”,但是出於英法間關係的考慮,喬治同意了繼續派兵增援西線戰場的意見。其實喬治的命令下達之前,赫格已經將英軍所剩不多的幾支預備隊都調往了法國北部......

美國後來足智多謀的潘興將軍與直腸子的黑格不同,除了軍事方面的問題他還要考慮很多政治因素。

美軍剛剛到達歐洲的時候的確讓協約國一方士氣大振,而隨着戰爭的深入,這個作用早就不復存在,英法兩國更希望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前是因為阿拉斯加的牽制導致他們無法提供太多兵力,而後來則是因為阿拉斯加的加入,特別是葉楓到來後,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意圖一舉摧毀同盟四國東地中海大會戰戰略,結果因此一來,協約國方面不得不將重心放到了東地中海。

而美國人又不願意到那裡去接受阿拉斯加人的指揮,所以到了現在,整個歐戰,美國除了在伊松佐河與意大利麵條合作時可居於主導地位,在其他戰爭都只屬於從屬,甚至現在西線都成為了為東地中海戰場提供牽制的一處戰場了。就算在伊佐松河因為是處在意大利人的土地上,他們的主導權也遠不如阿拉斯加在東地中海,意大利再面。可也不是希臘那種小國可比的。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到歐洲之後的表現與阿拉斯加相差太大,導致他們在歐洲戰場的地位已經不如阿拉斯加人,雖然美國人的參戰軍隊數量遠超阿拉斯加,但英法等人卻為了儘快結束這場他們支撐的很難受的戰爭,也就不得不對阿拉斯加有所偏心了。

在巴爾幹戰場開始出現勝機後,英法方面大喜若狂,應葉楓的要求,通過協約國最高統帥部下令在伊松佐河和歐洲西線戰場發起一場大規模攻勢,但因為英法抽調了部分兵力去東地中海,他們又迫切希望似乎貢獻沒有阿拉斯加大的美國再派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