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二百一十章中伏

狼煙裊裊。

貴陽以北二百里處的養龍坑是個寬達數里的水潭,夾在群山之間。這一帶水草豐茂,景色秀絕,不僅是著名的天然牧場,更是個熱鬧所在——傳說,坑裡有龍,每到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那龍便會從潭裡飛升出來行雲播雨。儘管誰也沒見過,但傳說有鼻子有眼的,當地百姓們在收穫後總要預備不少果品五穀投入坑中報答。

“養龍”之說,由此而來。

十幾里範圍內各個山頭上傳遞消息的煙火堆已陸續熄滅,只剩下幾處餘燼,向湛藍的天際偶爾升騰出縷縷毫無意義的淡淡余煙。

這些煙火堆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安邦彥率領總數超過十萬的奢安聯軍在貴州揭竿而起,除了分兵四五萬四處出擊,連下龍里、甕安、偏橋、普安、安南諸衛,再用兩萬人圍貴陽,其餘的三萬精銳全被他埋伏在這片大山裡。

由奢崇明父子統領。

他們已在這裡等了三日了。

他們在等一個人:張芳。

駐紮在遵義的總兵官,張芳。

安邦彥算準了李經武大人會在貴陽有警後第一時間調張芳馳援——養龍坑則是遵義到貴陽的必經之路。

於是他調了三萬人馬交給奢崇明,叫他在這裡設伏。

果然,給他們等到了!

作為平播州楊亂後鎮守叛軍老巢的最高軍事長官,張芳大帥壓根兒就瞧不起周圍這幫蠻子:絕大部分人連甲都沒有,更不懂排兵布陣,打起來就是咿咿呀呀怪叫着往前沖……不就是一群猴子么!猴子還能上樹呢!哦,好吧,他們倒是也能上樹,而且爬得不比猴子慢。哼,那又怎樣?若是散在山裡確實不好找,張大帥也沒心思跟他們玩什麼捉迷藏,啥,野戰攻城?哈,不是找死么?幾輪箭射過去便躺下一大片!再然後調幾個鐵甲鏗鏘的步隊結成方陣壓過去砍,這仗不就贏了?哪個還敢造反?分明是給咱老張送人頭賞錢啊!

所以在駐守遵義的這段日子裡,張大帥自己動手裁軍了。

張芳的裁軍當然不是為了給大明省軍餉,相反,朝廷兵部那裡隔三岔五接到的還儘是張總鎮請兵請餉的報告。什麼諸蠻環伺啦、危機四伏啦……翻來覆去全是些不着調的車軲轆話。也難怪,讀書人最好的出路當然是科舉正途、有才華卻時運不濟的嘛,投去哪個巡撫、知府衙里做幕僚、再不濟的找個知縣給他做西席好了——積累些人脈和官場經驗,以後還可以給子侄謀條出路。給武夫當師爺的,你還能指望寫什麼好文章出來?莫通篇錯別字就很好了。所以這些報告都被大人們扔在一邊,有不少甚至看都沒看過。

對此張大帥心裡明鏡似的,其實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大明官場就是這樣,你若不停地要,儘管他們不會給,但也不怎麼會打你的主意動你的腦筋、你若不要,呵呵,興許明天就有人過來“勘核”,然後糧餉上就是攔腰一刀!

因此,張大帥的裁軍說真也真,說假亦假:你說他裁了吧,兵部的兵冊上一個人都沒少,時不時還要多請一些兵額——被罵一頓駁回那是另一碼事,反正武將被罵是家常便飯,大帥也不在乎、你說他沒裁吧,足足八個戰兵營還剩下三個有刀有甲的,另外五個營的人都被大帥收了衣甲刀槍跟輔兵們一起種地去了。楊應龍被剿滅後那麼多無主的大好土地,大帥豈能不物盡其用?

接到李大人的調兵命令,張大帥拍着大腿樂壞了:水西緊挨着遵義,只要把安邦彥打跑了,自己的軍屯能擴上足足一倍都不止啊!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完全可以藉機把兵員的數目再擴上兩三倍——大軍平亂,看那幫文官還有啥理由阻攔!

田裡當然得留下該幹活的人,除此以外,張大帥把其他能找到的人全劃拉起來,開了武庫把刀槍一發,有刀有棍子的統統算戰兵,實在啥也沒有的就算輔兵,糾合了足足兩萬多人,滿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幻想,氣勢洶洶地向貴陽撲去……

然後,一頭就扎進了奢崇明的伏擊圈。

張大帥把保留下來的三個戰兵營都編做了中軍。依他的想法,等到接敵,自己的前軍左軍右軍一萬五六千炮灰一股腦全衝上去,哪怕跟安賊土兵們拼個兩敗俱傷,等賊人們體力消耗大半,這三個精銳主力營再開上去,還不是砍瓜切菜般的一場大勝!

這種方式是這個時代的標準戰法之一。如果面對的敵人不是很強,這便是最佳戰法。在真實的歷史上,李自成每每用這種方式把明軍打得一敗塗地——前面是成千上萬的流民百姓充作炮灰軍,反正對面的明軍大多也是倉促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雖然與手裡只有木棒的流民相比戰力多少總會強一些,但後者數量眾多,因此總體上雙方往往能打個旗鼓相當。待他們打上半天彼此都精疲力竭,此時再投入精兵加入戰場,十有八九便可以摧枯拉朽了。不過,這種戰法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遭遇到敵人的精銳,比如孫傑的部隊,哪怕只有幾千人,炮灰軍的戰線便很容易被打崩掉,眾人失了膽,哭爹喊娘地往回跑,自己後面的精銳同樣會被他們沖個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不過張大帥打心裡瞧不起安邦彥的苗兵,擺出這副架勢行軍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可惜,這次他遇到了奢崇明。

更可惜的是,張大帥的這些所謂“軍”,雖然也都是農民,卻連李自成裹挾的那些炮灰都不如——明軍遭遇後者時會毫不留情的砍殺,陣後李闖也有督戰隊,所以打起來一般都會拚命、而張芳這幫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只不過大帥一聲令下,放下鋤頭拎了根棍子便跟着大帥上路了!

不過,客觀地說,這場“戰鬥”中被奢安聯軍殺掉的人並不太多——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跑死或者相互踐踏而死的,好吧,失足摔死、淹死的也不少。絕對不少,帶出來兩萬四五千人,最後跟着張芳跑回遵義的不到一半。

奢崇明把安邦彥的水西軍埋伏在養龍坑四外的山頭上,自己帶了五千永寧軍在口袋陣的底部,挨近息烽所這裡負責迎頭堵截。按照奢大王的預想,既然是為貴陽解圍,兵貴神速,明軍勢必會安排最精銳的部隊在前面開路,戰力一般的幾個營護着中軍輜重,輔兵隊跟在最後面。發現中伏後,明軍前軍一定會做決死突擊,全力為後面殺開一條血路。奢崇明把主戰場設在養龍坑谷地,將最能打的永寧軍擺在息烽所一帶,就是要和明軍精銳硬剛的。豁出去兩三千條人命,死死擋住明軍去路,等四外的水西軍完成合圍,這股明軍便逃不掉了!

奢崇明萬萬沒想到,等發現明軍已到達預定地點叫人燃起烽火後,明軍的前隊並沒有立即結陣,反而驚慌失措亂鬨哄地擠做一團,還有不少人撒腿往東西兩側的山上跑!不僅如此,見到四周的山頭陸續升起回應的狼煙,遠在兩三里外的這幾萬根本就沒跟自己接上陣的明軍……竟當場炸營了!

奢崇明無可奈何地看着蜂擁回逃的明軍背影,心裡百思不得其解:孫傑的部隊不說了,成都中衛也很不賴啊,那還是衛所軍呢!這位大馬金刀坐鎮遵義睥睨川黔的張芳大帥,傳說不是很厲害么?怎麼還沒交手就跑啊——咱還隔了好幾里地遠呢!

擁有豐富戰場經驗的奢大王看一眼就知道這不是什麼詐敗,而是實實在在的潰逃:人們跑得混亂不堪,衣甲兵仗丟得滿地俯拾皆是,看步態就知道他們完全不惜體力,這樣跑不得多遠便會脫力,而且再也沒什麼建制——沒有建制便沒有指揮鏈、沒有指揮鏈,再多的人也是待宰的豬羊!

追吧。

本該首先接敵的永寧軍此刻反而離明軍最遠,追擊時又要注意保持體力,所以等奢崇明父子趕到,戰鬥已接近尾聲。好吧,也沒什麼戰鬥,真正與各寨的水西軍抵抗被殺的明軍總計還不到三四百人,自己跑炸了肺死掉的則不止十倍於此,還有踩死的、摔死的……水西軍更抓了四五千俘虜,都是實在跑不動自己抱頭往地上一趴聽天由命的。

張芳沒事。

也幸虧他把三個戰兵營全扣在中軍,百來個家丁親衛拚死護主,幾個戰兵營且戰且走——嗯,“戰”的都是擋路的自己人,總算有驚無險地把張大帥護送回遵義。大帥把城門一關,師爺又忙開了:找朝廷要兵要餉、給李大人說委屈、叫銅仁的黃參將快快過來合兵、找正在前來赴任現在還不知在哪裡的王爾善大人說逆賊很厲害您得幫我找朝廷要人要錢要糧要裝備俺說啥那幫傢伙也不聽以前要了那麼多次他們都不給您看現在這事兒鬧的俺老張沒說瞎話吧……

張大帥忙着叫師爺一封接一封地寫信,貴陽城裡的李經武大人更是度日如年。截住四百鎮筸兵,又募了一千多丁壯編入守軍,城裡的兵力全加起來不到五千,再算上衙役和民伕,勉強也就八千人。這八千人便是整個貴陽城的全部守衛力量。

此時小小的貴陽城裡卻有四十萬人之多,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老弱婦孺——除去原有的居民,安邦彥拿下鎮寧、普定、安順、平壩諸衛後,裹挾了全數丁壯,卻網開一面,將老弱盡皆驅去貴陽。

新撫未至,李經武責無旁貸地扛起了守城的巨大責任。經歷了北門田柏盛鎮筸兵那場意外變故,李大人拉上巡按御史史永安、提學僉事劉錫玄成立了一個戰時三人領導小組,再不能叫藩臬兩司那幫成天踢皮球的傢伙們瞎摻和誤事了。同時,李大人也派了幾撥精幹的心腹潛出城外去找新撫王大人——李大人並沒有拋燙手山藥*的想法,他是想叫王大人提早了解叛情,儘可能多的帶些人馬過來。

京師也接到了張芳解圍失敗的軍情,於是馬上便採取了必要的措施……

啥?調兵、撥款?呵呵,您想多了,當然不會。朝廷只是也派了人去找王爾善——你已經是貴州巡撫了,那邊的事就是你的事,你自己想辦法吧。快點!

那……所有人都在找,王大人到底在哪裡呢?

*本章知識點:

山藥,原名薯蕷。不過,因為要避李世民的名諱(古音跟今日不同),便改名叫“薯葯”。到了宋朝,英宗名字叫趙曙!得,還得改。於是,山藥之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