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大唐要在東北方向動兵,大多數勢力都很擔心。

儘管知道目標是高句麗,可誰知道會不會被摟草打兔子一起給滅了,契丹、靺鞨、百濟等等勢力都一日三驚。

但唯獨一個國家和他們不同,大唐要動高句麗的消息傳回後可謂是舉國歡騰,這個國家就是新羅。

新羅王是個懂事的人,深知大唐做什麼事情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即便和高句麗是世仇,也必須要有合適的理由才能出兵。

他生怕大唐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或者內部有人作祟阻撓出兵。

就派遣了使節團,稱百濟在高句麗的支持下攻佔了他們數座城池侵佔他們土地,希望大唐主持公道。

大唐確實在商量用什麼借口合適。

主要是高建武這個人很清楚干不過大唐,一直表現的很恭謹,暗中積蓄力量。還真不好隨便拿他動刀,要不然別的藩屬國會怎麼想?

岳山覺得無所謂,大家都不傻,你找的借口再好別人也清楚是怎麼回事兒,隨便找個理由出兵就行了。

可其他人不這麼想,他們還是想來個名正言順。

岳山也懶得和他們爭執,隨便他們怎麼著去吧,反正箭已經在弦上,誰也阻止不住大唐這輛戰車。

起爭執的是別人,都覺得對方的理由不合適,用自己的更好。

恰在這個時候,新羅的使節團進京,呈上了新羅王的國書。

得,誰也別爭了,最好的理由上門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百濟佔領新羅的城池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可那又怎麼樣,大唐需要的就是這個理由。

於是朝廷正式下達詔令,斥責高句麗和百濟不仁不義欺辱他國不尊大唐……反正羅列了幾十條罪狀,並宣布大唐將出兵為新羅討回公道。

這個消息傳出,大唐國內就是一片沸騰。前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亡國才過去幾十年,曾經凄慘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高句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噩夢,但他們的忌憚還要超過突厥。

儘管大唐活捉頡利滅亡東突厥,百姓的自信心已經提高了許多,可面對高句麗的時候依然信心不足。

難道大唐要重蹈前隋覆轍嗎?

有這種想法一點都,大唐確實很強,可當年的隋朝表現的也強勢啊,吊打一切,把突厥調教的和兒子一樣。

楊廣雄才大略,年輕的時候南征北戰為隋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當上皇帝之後雄心勃勃非常有作為,百姓們着實過了許多年的好日子。

一切都在三征高句麗之後改變了。

現在的大唐和當年的隋朝太相似了……當然,這話沒人敢當眾說,但這層意思大家都懂。年輕一輩還好,老一輩可謂是惶恐不安。

對這種情況朝中上下早有預料,高句麗帶來的恥辱只有用血才能洗刷。也只有徹底滅亡高句麗,大唐人的心氣才能再次回到巔峰。

但面對這種情況朝廷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否則被有心人利用就不好了。

這時候渭水學報和黃鶴學報的口舌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兩家報社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特刊,半個版面介紹高句麗的歷史。並強調這個國家狼子野心必須要滅掉,否則會反噬中原。

另半個版面介紹大唐的國力和戰鬥力等等,增強大家的信心。

這些介紹和分析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碼士林沒有那麼慌亂了。而掌握話語權的讀書人平靜下來,也就意味着國內的輿情平息下來。

再說國外,見到詔書那一刻高句麗徹底死心,被逼到絕路的高建武也沒有坐着等死,開始動員全國力量迎接戰爭。

同時還以唇亡齒寒來鼓動百濟、契丹、靺鞨、薛延陀等勢力和他們一起反抗唐軍。

契丹、靺鞨等勢力毫不猶豫的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但也沒有出兵幫助大唐的意思,心中在想什麼大家都明白。

曾經和高句麗不清不楚的百濟才是最狠的,當場斬殺了他們的使節,發表檄文說和高句麗誓不兩立云云,把高建武給氣的差點吐血。

唯有薛延陀態度曖昧,既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出兵,但私下出售了大批戰馬給高句麗人。

不管外界什麼反應,大唐朝廷的腳步是一刻不停。

二月十五感恩節當天,李世民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唐軍六萬,歸附的各部族聯軍四萬,向遼東進軍。

命程知節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六萬,從萊州渡海向平壤進軍。

又以劉仁軌為平壤道行軍副總管,率棣州、申城、泉州三地海軍清掃高句麗戰船,並向長口、開城市兩地進軍,和程知節一起夾擊平壤。

具體的作戰方案已由樞密院下發,各部相互配合相互協調。

命令下達當日,李績和程咬金兩人率領親衛乘坐戰船北上。

就在他們出發之際,卻遇到了千餘名壯士請願一同北上征討高句麗,只要讓他們跟着去,可以不要任何功勞。

眾人都很驚訝,一打聽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都是先輩有人死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之時,大多數親人連屍骨都沒找回來,他們要去報仇。

眾人都非常感動,可此事事關重大不是他們能決定的了的,於是火速奏請李世民。

李世民也非常驚訝,然後激動的大叫民心如此此戰必勝什麼的。然後下令特招這些義士參軍入伍,隨軍征討高句麗。

消息一傳出軍民無不振奮,皆道大唐有義士,對這一戰更有信心。

等李績一行到達洛陽的時候,發現這裡已經集結了上萬義士,皆是和高句麗有血海深仇之人,欲隨軍北上效死。

李績以樞密院副樞密使的身份下達命令,着洛陽都督府給這些義士登基造冊分發武器裝備抓緊訓練,等李世民到達的時候在跟着他一起出征。

等三月初李世民御駕出征的時候,自願參戰的義士已經達到了兩萬多名。李世民深受感動,把這些人特招入伍組建了義士軍。

後來這支軍隊在大唐征討世界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這都是後話暫且不提,且說李績和程咬金離開之後,朝廷就開始為李世民出征做準備。

先是詔令太子李承干監國,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沒人覺得奇怪。

真正讓人沒想到的是,李世民又把賦閑在家的高士廉給提了出來,任命他為太子太傅輔佐太子監國。

但當這個命令下達之後,所有人都不得不說一聲,高。

皇帝出行,讓正值青年的皇太子監國本就是一件敏感的事情,很容易出問題。尤其是李世民還是靠兵變當的皇帝,想的只會更多。

輔政大臣太強勢容易把太子壓的沒有聲音,失去了鍛煉李承乾的本意。

輔政大臣威望不夠就會被太子奪權……最怕的還是兩人勾結在一起。

滿清康熙出征葛爾丹的時候讓皇太子監國讓明珠輔政,結果康熙遭遇了什麼?軍糧被斷,還差點被火燒死。

李世民是什麼人,他豈會不防着這一點,所以他把高士廉重新提拔了起來。

高士廉自身威望足夠,能彈壓的住朝堂也能壓得住太子。

但他又深知高家和長孫家的權勢太盛不是好事,一直在韜光養晦,必然不會輕易和太子起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