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有些同志可能不知道酒肆和群郗是幹什麼的,今天我就跟你們說一說。

酒肆很簡單,看名字就能夠看出來,喝酒的嘛,說白了就是酒館、酒吧。

酒肆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真的說不清,大抵在商代,酒已作為商品出現在集市上了。

那位曾在渭水邊釣魚的姜太公呂尚,商代末年即在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市上賣過酒。

其中《詩經?小雅?伐木》中有“有酒渭我,無酒酤我”的句子。

“酤”(gu),就是買酒或賣酒,《論語?鄉黨》中說,孔子不喝從市上買來的酒。

《墨子》、《韓非子》中都講到“酤酒”,可見在周代買酒和賣酒已經是極普通的事,當然酒肆也不會太少。

只能說是東西二周有苗頭,春秋戰國有雛形,隋唐開始完善,受到五代十國壓制,知道宋朝才徹底成型。

嘖嘖嘖,自己有系統,永遠是走在前面啊。

酒樓居所,首先職能是客棧,客棧,其實也是指以住宿為主的地方。

據記載,最早出現的酒樓便是在當今漢朝了,雖然叫做酒樓,但是實際上除了吃飯以外還提供住宿,性質和系統的酒樓居所差不多,但是漢朝時的酒樓規模一般很小,而酒樓居所規模很大。

到了宋朝時酒樓中飲酒與用餐卻分開了,用餐出稱之為飯莊或者食肆,直到清朝再次合二為一。

“也就是說,把喝酒分離出來,吃飯、睡覺賺一份錢,喝酒又是一分錢?卧槽!奸商啊!”

喝完酒肯定想睡覺,有錢的睡覺就得去酒樓居所,睡醒了餓了就吃飯............

卧槽!!!

李蕁昆只想說,這個系統不會是姓“馬”吧?

總之,一整套還算健全的經濟體系在所謂的“民間手工業”和“個人私有經濟”在要塞內部產生了。

這種關係,就意味着只要不搞貿易,那麼李蕁昆手裡的錢永遠不會多,也永遠不會少。

打個比方,麥芽酒廠從李蕁昆這裡購買小麥,加工成麥芽酒,賣到酒肆,其中李蕁昆賺取一半,剩下的一半會在麥芽酒廠的廠長和工人生活必需品消費上回來,酒肆賣出的錢也同樣如此,這是一個如同死水,卻又保持活力的奇怪現象。

“我估計除了我有生長周期逆天的稻田和培育周期喜人的牧場以外,沒人敢這麼玩了吧?”

李蕁昆看着憑空擴大的要塞,心裡激情澎湃,快步來到南門,蹭蹭蹭幾步竄上城樓,看着外面坐落有致的南城,萬畝良田美景,差點就興奮的喊出聲來。

但是李蕁昆克制住了自己,自己這麼說也是六萬來人的頭啊,得有城府......

“哈哈哈!大耳賊!曹老闆!都是弟弟!”

要塞子系統:............

一眾未解鎖系統:............

合著您老人家剛才說的話都是放屁嗎?!

南城外的居民和要塞內的居民聽見這一聲巨響,全都齊唰唰的看向了李蕁昆。

李蕁昆一旁的一隊要塞護衛走過,強忍着笑意,從李蕁昆身旁經過。

李蕁昆也是老臉一紅,感覺自己簡直是中二上身了,但是沒辦法,太激動了,根本抑制不住。

李蕁昆乾咳兩聲,平整心情,若無其事花了足足十來分鐘的時間走到了北城牆上。

6500人啊,這都是自己的部隊啊!

“李選延,我的軍隊,這算是成型了吧?”

“主公,有此軍伍,可保城池之安危!”

李蕁昆眉頭一皺,失落之色一閃而過。

是啊,如今雖然看似軍隊數量龐大,兩部零三曲,但是哪又如何?那兩部5000人馬可都是應招兵和獵弓手,上不了檯面的隊伍,註定只能夠守護領地。

唯一能夠讓李蕁昆用得上的,只有那500長槍兵、500弓箭手和500刀盾兵了。

至於那50弩手,則是被李蕁昆劃為了自己的親衛軍,李選延、李元裕、李文鑄、李煜晨、李孝彬五人也同樣是隸屬於李蕁昆的親衛軍。

讓五名可以上馬率領一部的三流武將,可以當上校尉的高手當親衛,足以見得李蕁昆是多麼的怕死。

“唉,這不行啊,1500人,這啥也幹不了啊,連浪花都翻不起來啊。”

十八路諸侯,有的三萬,有的一兩萬,公孫瓚親率一萬五精兵強將,怎麼著不得三十來萬人啊?(後勤輔兵)。

自己這前來人,連最基本的規模的沒有達到,這要是去了不得丟人顯眼啊!

咦,不對,老劉好像就三個人,嗯......人不要臉就對了!

等等!老子剛剛好像落了什麼,是什麼呢......

“嗯?!對了!老子有馬場了,居然忘記招募騎兵了!真是腦子有坑了!”

此行前去,打的可是董卓啊,那西涼軍就騎兵名號最大,而且自己可是還心心念念的惦記着趙雲呢,怎麼能沒有騎兵呢?

三國時期,西涼兵馬作戰勇猛,根究於其地理所處位置,世代局於西涼,生就異於常人,力大健壯,地理和氣候磨練了堅韌驍勇的意志力和身體素質。

訓練也非常的嚴格,所以在作戰時,驍勇異常,戰鬥素質好,戰鬥力也高於常軍。

西涼的戰馬也非一般戰馬所媲美,和士兵一樣,天然的環境,創造出的戰馬健壯、馳騁千里。

馳娉戰場毫無畏懼、因而西涼軍整體戰鬥能力強悍,讓人聞風而畏。

涼州驍騎,多善戰,西涼諸民多游牧,天生善騎,民風彪悍,這可不是鬧着玩的。

可以說西涼騎兵當年無強於天下,哪怕所謂的公孫白馬也要自慚形愧。

同時,這也看出了董卓和公孫瓚的財大氣粗,什麼軍隊最耗錢?古代騎兵,近代空軍!

自從騎兵出現之後,戰爭的規模也空前擴大,在春秋戰國時代,“戰車千乘”的規模就已經算是很龐大了。

可每輛戰車不過四匹馬,一千乘頂多也就四千匹,而騎兵動輒就有幾萬甚至十幾萬,何況每個騎兵也不止擁有一匹戰馬,都有自己的副馬。

戰馬在戰場上也經常死傷,必須及時得到補充,這樣對戰馬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

同樣的,為了不讓馬掉膘,那吃的也是要好,李蕁昆吧唧吧唧嘴,感覺自己這個稻田簡直就是一本萬利。

早在殷周時期,養馬業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有專職官員專司養馬,更有“牧師”,負責養馬場的看護,還有“馬質”,負責挑選良馬與建立馬的檔案,“瘦人”負責馬的教練,“獸醫”負責馬的醫務。

這麼看來,李蕁昆一個馬場能夠培育五百匹馬,已經是驚為天人了。

戰國時期,諸侯們為了適應騎兵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從北方游牧民族引進了大批良馬。

另一方面,北方的燕、趙、西北地區的秦,還開闢了大片的牧場,大規模養馬。

在這種養馬事業發展之下,加以殷周以來養馬技術的積累,戰國時期的養馬技術有了一個突出的進展。

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出現了一批高超的養馬、相馬專家,還有專門的養馬書籍。

譬如家喻戶曉的善識千里馬的伯樂,就是春秋時期的秦國相馬專家。

秦漢之後,多從西域的波斯、大宛、突厥等高寒之地引進良種馬,對中原馬的培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同優良品種雜交,培育出來的馬體力好、速度快、易於調教又少生病。

為了適應騎兵發展的需要,華夏曆代都建立了“太僕”之類的專門機構管理大規模的國家養馬場。

如在西漢時期,太僕之下就建立了眾多的養馬官,每人飼養定量的馬匹。

也就說,李蕁昆的這些馬場工作者,進了當今朝廷,一個個的都能混個小官噹噹。

戰馬的多少往往影響着國家的軍力強弱,“秦漢以來,唐馬最盛”,所以唐代前期軍力十分強盛,國偉遠揚。

而宋朝卻馬政頑弊,養的馬不僅少,質量也差,養一千匹馬,僅僅有五分之一能用作騎戰。

雖然通過邊境貿易能換得優良品種的戰馬,但遠遠不能滿足軍用。

反觀遼、西夏、女真、蒙古的騎兵,馬源充足,不光戰馬優良,甚至每個騎兵都有兩到三匹戰馬。

然而,有了馬並不相當於有了戰馬,供戰場奔襲衝殺的戰馬必須進行調教和訓練。

朝廷還有專門的獸醫著作,其中都總結了醫馬的寶貴經驗,還有治療外傷和各種疾病的方法,供騎兵隊伍參考使用。

由此可見,身懷系統的李蕁昆,佔有着多麼便利的優勢!

無論是戰馬絕對的健康,體質的優秀,和專業人才的看管,嘖嘖嘖,李蕁昆差點就又喊出聲來了。

“民兵將軍李漢亮!副將軍李賢雲!”

“主公!臣在!”

“你二人率領一部應招兵和一部獵弓手,負責保護城池外部的農田、牧場和民居,警戒線......就划到那一片村落吧。”

“臣,定不負主公之令!”

李蕁昆自認自己不是啥好人,但是肯定也不是什麼壞人,自己目前這方面有能力,保護一點點人應該算不上自己最討厭的聖母吧?

“李元裕、李孝彬、李文鑄!”

“臣在!”

“你三人分別負責統帥一曲長槍兵、刀盾兵、弓箭手。”

“臣,領命!”

....................................

王朗:???

這特么一晚上發生了什麼??!

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