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說話間,點將台上一眾武官群起躁動,連李二也親自下台,帶着浩浩蕩蕩的隊伍朝芳林門行去。

不明所以的民部尚書還以為是李二請了哪位大儒,卻聽太僕寺司丞言道:“何來大儒,乃我司七載未歸的太僕寺卿歸來了。”

言罷,欣喜尾隨浩浩蕩蕩的隊伍前去迎接,餘下眾人也早聞張萬歲大名,只是其人自貞觀四年東突厥一戰後,一頭扎進隴右牧場,七載之間,未曾回過長安,着實難得一見,也按捺不住心中好奇,紛紛尾隨而去。

自秦、漢沿襲春秋,設立九卿之一太僕寺,便專掌皇帝輿馬,總國之馬政。騎兵在古代戰爭中乃是王牌兵種,軍馬的供應幾乎可以決定一個王朝的興盛,而唐軍之所以所向披靡,也離不開貞觀時期在馬政上打下的堅實基礎,這份基礎便來源與李二與馬之伯樂、天下無雙的張萬歲通力打造而出。

張萬歲這個名字並非杜撰,乃真實生活在隋末、貞觀年間,李二背後的男人,大唐鐵騎創始人,之一。

而他也稱得起‘萬歲’這個在封建社會忌諱之名。(應該說在宋以前,‘萬歲’並不是皇帝的專用稱呼,這和中央集權有一定關聯,但非文章之重,就此不提。)

拒《新唐書》記載,貞觀之初,大唐僅有戰馬三千餘,還是隋時留下來的,後經滅東突厥一戰,又得兩千匹,共計約五千餘匹。

榮幸的是,東突厥一戰後,唐奪回了平涼、天水河曲豐曠之野,加之隴右、金城共四郡之地,幅員千里,可謂天然放牧場地。唐之後,凡是能奪得此地的王朝,大都能供應軍隊馬匹,反之,則被游牧民族無情碾壓。這是自漢以後,每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心中不言而喻的法則。

張萬歲本人出身隋末,於朔州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促使劉武周舉起起義大旗,聲震北疆,勢滿晉地,後又與尉遲恭作為劉武周兵將和李二干過架,最終同時歸降李唐。

李二有五大愛好,烈馬、硬弓、書法、詩歌與獵艷……

昭陵六駿中的拳毛騧(gua)、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浮雕,都是李二在開國大戰中所乘戰馬的英姿。

愛馬,也知馬對國家的重要性,自貞觀之初,李二一直大力扶持國內馬政,但中原馬匹矮小,耐力不足,不具備遠征條件。這時張萬歲進言,可選配西域馬種雜交,從後來玄奘法師回國後,李二想從其口中得知西域各國境況,便可看出,李二一直在延續張萬歲的主張,想方設法引進西域馬種。

兩位愛馬之人一拍即合,由張萬歲擔任太僕寺卿,主管馬政。拒史書記載,當年大敗東突厥時,唐朝的戰馬已經初步和突厥持平,於此之後,局面徹底拉開,西域各國開始與大唐交好,李二在第一時間得到康國的大宛馬種後,立即交給張萬歲培育。

至貞觀十二年,已經是張萬歲培育出來的第二批,目前在軍中戰馬馬匹總數約有八萬,而隴右張萬歲管理的馬場還有十萬餘,現如今六百左右飛騎,所乘的一千匹,皆出自張萬歲之手。

而明年大敗高昌,設立西域都護府後,幾乎每年都有西域馬種流入大唐,朝廷也為各種異馬打上印記,史書記載,李治麟德年間,大唐馬匹總數飆升至七十萬餘匹,異馬印記種類達44種,數量之龐大,連步兵也配備戰馬,乃歷朝歷代無可比擬之處。

然,到了武則天時期,張萬歲後人遭受迫害,其弟子四散逃離,十年之內,大唐馬匹數量銳減,僅夏州一地,便死失‘十八萬四千九百九十’。

直到玄宗時期,朝廷大力鼓勵馬政之餘,安祿山又尋到了張萬歲後人張通儒,馬匹數量漸漸持平在四十五萬左右。安史之亂後,隴右失控,牧場不在,輝煌也從此一去不復返。

古代強調君王文治武功,現代強調集體力量,即使再淡化,大唐飆升的馬匹數量,也不會抹去張萬歲的功績。

張氏獨有的相馬、育馬之術,奠定了盛唐景象,就像是現代科技奠定了國之強盛,才有百姓安居樂業,其中每一位在背後默默辛勤鑽研者,都值得尊敬。

眾人趕到芳林門時,只見巍峨城牆不遠處,長孫無忌正為一頭戴黑幘巾,身材圓鼓,約莫六旬的老漢牽馬墜蹬,尾隨前來的一眾文武上下打量着這位無恥身材,貌不驚人的老頭。

“有勞陛下親自相應,老朽汗顏!”張萬歲粗狂的聲音猶如烈馬嘶鳴。

李二與李靖不約而同上前,拉住張萬歲粗短的手臂:“張公別來無恙?”

縱觀軍神李靖所有的戰績,不難發現,其人所用之術,逃不過‘迅猛’二字,這二字運用于軍事當中,對軍士、武器、地形以及戰馬要求極高。當年渭水盟約之後,李二卧薪嘗膽之際,暗中遣李靖西出刺探突厥地形,期間與張萬歲結下了深厚友誼。

如果說李二為張萬歲搭建了隴右養馬牧場,那麼軍神李靖便是那位將戰馬之力發揮到淋漓盡致之人,三人可謂相輔相成。

但見被兩位不世之材佣簇其中的張萬歲臉上皺紋隆起,笑意頻頻:“陛下是憂心老朽年邁,不能再為陛下飼養戰馬?”

“張公玩笑了!”長孫無忌接過話茬,“正是有張公坐鎮隴右,陛下才能高枕無憂矣!”

培育戰馬相當之辛苦,鏟屎已經算是其中最簡單的一項,還要時時刻刻防患瘟疫,深知重任難當,張萬歲只掛了太僕寺卿之名,至於太僕寺其他繁瑣之事,皆交由太僕寺兩位少卿管理,即使這般,還是讓張萬歲盡顯疲累。

幾載滄桑,原本驍有武力的張萬歲驟失年華,身為帝位,李二不可能僅依賴張萬歲一人之力,期間派了數批太僕寺牧監前去跟隨張萬歲學習育馬之道,卻是無論如何都難學其精要所在。

拒李君羨以張氏三代育馬之功推測,應該是育馬要從娃娃抓起,從小與馬為伴,深知馬兒各類脾性,甚至到與馬兒同寢同眠。而李二派去的太僕寺牧監,做到這個職位,少說也有三十好幾,雖通畜牧之道,卻始終與馬兒少了一份親密。

張萬歲對於李二的舉動倒是無有怨念,反而親自尋覓識馬育馬良才,經他親手調教,現如今已有兩位得了親傳,今日前來目的之一,便是李二解了此煩惱。

只見他一招手,身後兩個高大身影躬身近前,向李二參拜道:“太僕寺南使韋盤提、西使斛斯正,向天可汗問禮!”

上下打量頭戴裘帽,留着卷鬢須的兩人許久,李二問道:“跟隨張公幾載了?”

“三載有餘!”張萬歲替二人回道。

言罷,招手喚人拉過兩匹駿馬,其中一匹腹平肷小,鼻大喘疏,自勁驅馳之方,不乏往來之氣;另一匹眼如懸鏡,齜高意闊,側骨之間,長筋密而如瓣,耳根鐵勒,杉材難方,腿像鹿而差圓,勁比鳳而贈細,只看其相,便知特異常倫。

剛接過手來,李二便按捺不住,一躍而上,揮鞭馳騁而去,所過之處,勁風呼嘯耳畔,馬蹄之力久而不衰,不禁大呼過癮,連久未出門的李靖也看得欣喜,牽過另一匹,策馬揚鞭,直追李二馬步,二人馳騁于禁苑之中,鳥鵲為之驚恐,軍士為其吶喊喝彩,一時間禁苑山呼海嘯之聲綿綿不絕。

試騎完畢,李二當場賜了韋盤提、斛斯正為太僕寺中牧監,又言,明年若是還有好馬獻上,再升二人為太僕寺司丞。

欣喜中,三位不世之材相互牽手,有說有笑,朝點將台行去,好不歡暢。

只待芳林門一眾文武悉數尾隨而去,裴行儉拉過長孫無忌道:“五郎好似要借張公之手,了結往來諸事,不知君侯有何良策?”

聞言,長孫無忌朝李二遠去的背影看了又看,良久,才回過神來:“三司會審之事勢不可擋,我已書信與良相,另謀他側,裴郎不用再費心思。”

無間者終為雙方拋棄,裴行儉不由輕笑一聲:“或許這也是一種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