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開元3067(370)年2月11日,荊州刺史桓豁降唐,給予了晉國致命一擊,也讓許多負隅頑抗的人心生絕望選擇投降。

揚州、江州、廣州、交州相繼宣布投降,接受唐國的統治。

但也有負隅頑抗者,比如益州刺史周仲孫和梁州刺史楊亮共同擁立譙敬王司馬恬為帝,繼續反唐。

江州刺史逃到桂陽郡,在此擁立被桓豁殺死的武陵王司馬晞的兒子司馬遵為帝。

賀方彙報道:“這是晉國殘餘最大的兩股反抗勢力……桂陽反賊好辦,可慮者為梁益二州,有蜀中天險在恐怕要費一番手腳才行。”

“還有寧州至今按兵不動,他們還切斷了對外聯繫,似乎想據地自守。”

文易說道:“寧州先不用管,天下歸屬和他們無關,等中原平定他們自然會做出正確選擇,先解決梁益二州為要,讓劉猛入蜀吧。”

賀方道:“劉樞密正主持燕國大局,若把他抽走恐一時找不到能壓的住陣腳之人。”

文易頷首道:“本來我想親自去那邊主持大局,但晉國這邊局勢更加複雜。”

“尤其是嶺南俚人的處置更要格外小心,我必須要留下實在脫不開身,就有你去接替劉猛吧。”

賀方道:“是。”

文易叮囑道:“你去燕國只有一件事情,推行土改和新政,切記不要心慈手軟,我會讓林興燭配合你的。”

讓林興燭配合說白了就是不相信他,倒不是懷疑他的忠心什麼的,而是賀方年紀大了做事總是瞻前顧後,去了那邊恐怕不願意對豪強大戶下狠手。

土改和新政這東西,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徹底,絕對不能留尾巴。

林興燭最嗜殺,也是文易思想的虔誠信徒,有他在需要擔心的是殺伐太過,而不用擔心干不幹凈的問題。

賀方也清楚這一點,不但沒有覺得自己被監視,反而鬆了口氣。公審大會和殺人的事情交給林興燭就可以了,他只需要負責土改和新政。

“告訴李忠,一定要警惕秦國。再傳令武橫,讓他在遼東開展土改和新政,順便做好攻打敕勒人和高句麗人的準備。”

賀方驚訝的道:“這麼快就對他們開戰嗎?不如等中原平定再打。”

文易道:“這次的目的是把他們打痛,告訴他們誰才是主人,讓他們安分點。順便再擄掠一些奴隸,送到燕郡薊縣那裡。”

見賀方一副不解的模樣,他就解釋道:“我準備把新都放在這裡,已經派遣工部的大匠前去實地考察規劃城池,預計夏天就可以開工建設了。”

“這麼大的工程如果徵用民夫需要動用數十萬人,天下動亂多年民心思安,能不動用民力就不動用,就只能去抓奴隸回來了。”

賀方更是驚訝,他們私下也討論過京師的問題。普遍認為要麼是洛陽,要麼等到滅秦之後放在長安,實在不行還可以放在建康和鄴城。

萬萬沒想到,居然放在了荒涼的燕郡,實在出乎他的預料。

燕京的規劃框架是文易親自做的,參考了前世的發展情況,一期工程有兩個。一營建新城,二在永定河上游官廳山修建官廳水庫。

為啥要把修水庫放到這麼重要的位置?

因為永定河也是季節性河流,雨水多的季節泛濫成災,把下游的廣闊平原變成沼澤。冬季缺水乾枯,下游的人用水都困難。

一座水庫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唐國在境內陸續修建了許多水庫,經驗非常豐富,又有水泥在問題不大。

最多就是累死幾千奴隸的事情。

至於奴隸的來源,實在太多了。草原、遼東、西南夷、中南半島、南洋群島……足夠使用。

累死就死了,活下來的就給他們唐人的身份,他們還要感恩戴德。

……

在等待劉猛到來的間隙,文易帶着桓溫等人去民間考察土改和新政的推行情況。

他們的行動自然是屬於微服私訪,百姓也只知道有大人物來過,卻不知道是誰。

新政現在還看不出效果,但土改卻立竿見影。百姓們的臉上多了一種名為希望的東西,和之前的麻木不仁形成鮮明對比。

即便現在還是冬日,田間地頭依然布滿了辛勤勞作的百姓。

文易親自到地頭和百姓談心。

百姓能看得出來他身份不一般,態度很恭敬,有問必答。

“不累,一點都不累。以前都是給東家種地能偷懶就偷懶,現在聖人爺爺給咱們窮人分了田,要是在偷懶覺得累會遭天打雷劈的。”

文易聽的一頭黑線:“你們叫陛下聖人爺爺?”

農人回答:“給窮人分田還免稅可不就是聖人,可不就是比親爺爺還親嗎。”

“我們都是泥腿子不懂那麼多,就覺得叫聖人爺爺才能表達我們對他老人家的感激。”

“我們都給聖人爺爺立了生祠牌位,天天祈禱他老人家長命百歲。”

旁邊有人駁斥道:“呸呸呸,什麼長命百歲,我們都希望聖人爺爺長命萬歲,我們子子孫孫都能過上好日子。”

“對對對,長命萬歲,萬萬歲都不夠。”

文易心中既覺得羞恥又感到得意,表面上還要裝作若無其事,道:“那你們還有什麼需求沒有啊,或者是哪個地方不滿意還需要改進的。”

那個農人上下打量了他一下,忌憚的道:“您一看就是貴人,肯定是微服私訪來的大官吧?”

文易倒也沒有隱瞞,就他們這一行人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對,我們是朝廷的觀風使,替陛下查訪民情看看有沒有貪官惡霸欺負百姓。”

他這麼一說那個農人反而放下心來,擦着眼淚道:“聖人爺爺對我們真是太好了,真是祖上積德碰上這麼好的聖上。”

“您回去告訴聖人爺爺,就說啥都好哪都好,當官的也比以前的和善多了。以前我們見到當官的都要遠遠躲開,敢正眼瞧都要被打個半死。”

“現在當著他們面說話都沒事兒……前幾天分地的時候老漢還和縣令說過話呢,可和氣了。”

文易滿意的道:“那就好,以後你們有冤情就去衙門舉報,衙門不管就去督查院……再不行就去上面告他們去,陛下知道了肯定會幫你們伸冤的。”

農人連連擺手道:“那可不敢,百姓哪敢和當官的斗啊,能有口吃的就滿足了。”

文易嘆了口氣,民不與官斗,貧不與富爭,亘古不變的道理。別說是現在,前世不一樣嗎?

只不過前世互聯網高度發達,有冤屈還能在網上曝光,讓那些貪官惡霸們收殮了許多。

在這種閉塞的社會,那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唐國會有貪官惡霸嗎?那是肯定的,根本就無法杜絕。文易能做的唯有加強監管嚴厲懲處,讓那些人渣滓不敢太過分。

另一個農人猶猶豫豫的道:“聽說朝廷要把村子外面的圍牆拆掉,能不能和他們說說不要拆呀。”

文易愣了一下,不解的道:“圍牆拆掉你們出行不是更加方便嗎?為什麼不讓拆?”

那老農道:“我們平時除了去田裡就是回家,能出去幾回呀,有兩個大門就夠用了。圍牆能防賊防歹人,要是拆掉不也方便了賊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