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南陳背信棄義,公然接降納叛,接納了後梁十萬人丁棄隋投陳,並將率眾投靠的兩位後梁宗室:安平王蕭岩和義成王蕭讞分別冊封為東揚州刺史和吳州刺史。消息傳至隋都長安,朝野嘩然,隋朝群臣紛紛上書隋高祖楊堅,要求興正義之師討伐無信無義之南陳,一舉實現南北統一大業。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道請求討伐南陳的奏章像雪片似地被傳入大興宮,隨即就沒了回信,直至後梁之叛過去了半年之久,隋高祖楊堅始終沒有下達興兵伐陳的正式詔書。

有多少了解其中內情的大臣們私下紛紛議論,有的說朝廷之所以遲遲未發伐陳詔書,是因陸續從河北、西北等地抽調軍隊奔赴江淮,軍力尚未完全集結;有的說清河郡公楊素在信州督造伐陳戰船,目前還沒有打造出足夠數量的戰船;還有的說皇帝正在盼着將已逃往高句麗的“雁巢”大首領關自在(高連升)索要回國,用他的項上人頭祭旗伐陳......

就在人們眾口紛紜,對朝廷遲遲未能興兵伐陳做出種種猜測的當口,隋高祖楊堅突然下達了一道聯姻詔書:將太子楊勇的長女許配給了當朝首輔——尚書左僕射高穎的次子高表仁為妻。

這道聯姻詔書一下,使得朝中眾臣對因私擴東宮六率,受到皇帝冷落已近一年的太子楊勇代替此前呼聲頗高的晉王楊廣出任伐陳統帥又寄予了一絲希望,也使得長安城中一度變得明朗的朝局重新變得微妙了起來。

自開隋以來,大隋朝已度過了八個年頭,而在這八年時間裡,當今政壇上升起的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就是十三歲稚齡出鎮并州,降服突厥、殄滅南陳“雁巢”的晉王楊廣了。而在楊廣這顆政壇新星冉冉升起的同時,太子楊勇卻屢出昏招,擅自擴充東宮六率至上萬人,引發了皇帝楊堅對他的高度防備,雖經皇后獨孤伽羅力勸,保留了楊勇的儲君之位,但責令他與太子妃元氏同居於錦繡宮,不得參與朝政。

兄弟二人大相徑庭的表現和遭際,自然引來了朝野間的種種猜測,與對朝廷遲遲未能興兵伐陳不同,對楊勇、楊廣兄弟二人政治命運的猜測幾乎是眾口一辭,認為楊廣如被楊堅任命為伐陳元帥,且能一舉蕩平南陳,實現南北統一大業的話,接下來他必取代楊勇,成為新的東宮太子,入繼大統。

而就在朝野之間一致對楊廣極為看好,對現任太子楊勇的政治前途持悲觀論調之時,隋高祖楊堅出人意料地下達的這道命太子與朝廷首輔結為兒女親家的聯姻詔書又使人們不得不產生了新的猜測。

實際上,只有身為這道聯姻詔書雙方當事人的楊勇和高穎兩人心裡清楚,皇帝在這個時候下達這道聯姻詔書,正表明在楊堅心目當中,已然最終確定了興兵伐陳需任用的一幹將帥班底,命楊勇與高穎聯姻,是為了給他這個被排除在伐陳將帥班底之外的一國儲君一個安慰罷了。

說起楊勇這近一年來的遭遇來,只能用走背運來形容了。先是於龐勛、心儀貪弊案事發後找人替罪被楊堅識破,繼而私擴東宮六率的秘密又被揭出,導致他墮入冷宮,失去了參掌朝政的權力,而在獨孤伽羅的精心安排下,楊勇與他龐愛的眾多偏妃相互隔絕,單獨與太子妃元氏居於錦繡宮中,好容易使元氏懷上了孩子,因而得到獨孤伽羅的親口承諾,不管元氏肚裡懷的是男是女,只要孩子一降生,她即出面求皇帝恢復太子的參掌朝政之地位,可是天不遂人願,元氏在確認懷有身孕的第二個月就染上一場重症風寒,流產了。就這樣,直到這道聯姻詔書下達之前,楊勇每天還只得到了兩個時辰的出宮到興善寺聆聽會琳大師講說佛法,悔過自新的放風時間。

爾今這道聯姻詔書一下,楊勇的命運無疑將面臨著一個重大轉折:沒有哪個皇帝會詔命最重自己器重的首輔與一個行將被廢黜的太子聯姻的。至少楊勇不會被廢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身為輔佐隋高祖楊堅開創大隋一朝的股肱重臣,高穎自然深知楊堅在伐陳前夕下達這道聯姻詔書的真正用意:一方面藉助要自己和太子結為兒女親家,消除因太子失龐,形同囚禁帶來的不利影響,穩定住朝局;另一方面,也表明皇帝仍對楊廣出任伐陳主帥不能完全放心,將會要自己在伐陳一役中擔任重要角色。

高穎順承聖意,於操辦完兒子的婚儀後隨即上章,給楊堅出了一個疲敵之策,並親臨江淮布署,動用少量兵力不斷地對南陳進行騷擾,焚毀其莊稼,燒毀其房屋,使得南陳沿江一帶的軍隊、百姓不勝其煩,久而久之,精力和糧晌都受到了相當損耗。

而在江左南陳一方,本因接納了多達十萬的後梁宗室及江南百姓,一度對隋朝產生的高度戒心,也因隋朝遲遲未下達伐陳詔書,以及高穎使用疲敵之計只用小規模兵力持續不斷地進行襲擾,時間一長,使得南陳君臣認為隋朝對接納十萬後梁宗室及百姓入陳做出的反應也不過如此,遂漸漸放鬆了戒備。

高穎在親赴江淮之間對前敵形勢作了一番實地勘察之後,返回長安,即向楊堅呈上了一道請求伐陳奏章,列舉了興兵伐陳的三大理由:

以正朔伐偏邦,能確保師出有名;以大伐小,能確保伐則必勝;以有道伐無道,能確保勝則常久。

請求楊堅正式下達伐陳詔命,興兵伐陳。

開皇八年冬十月丙寅日,隋高祖楊堅於長安帝都大興宮大興殿舉行大朝會,召集文武群臣,正式下達伐陳詔書,曆數南陳後主陳叔寶二十大罪狀,並命將伐陳詔書抄寫三萬份,在沿江一線廣為散布,以動搖南陳軍民士庶之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