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蘇德戰場,局勢瞬息萬變。

去年冬季至今,蘇軍趁着德軍實力嚴重受損,在莫斯科周邊地區發起了一波又一波連續不斷的進攻,截止三月底,蘇軍一舉突破德軍經營的普洛特瓦河防線,挺進至中俄羅斯高地,攻佔了卡盧加至圖拉一線,自開戰以來戰略態勢第一次有了積極的改觀。

卡盧加為蘇聯著名河港和鐵路樞紐,工業以機械及汽輪機製造為主,次為化工、儀器製造及食品加工,而圖拉周邊地區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為著名的鋼鐵和軍工中心城市,圖拉的煤炭廠、鋼鐵廠、機械廠、武器廠、彈藥廠、拖拉機廠等都非常出名,雖然德國人佔領期間遷移走了大部分機械設備,但依然有小部分生產線保留下來,非常利於蘇軍就地組織生產並用於作戰。

德國人自然不甘心失敗,在四月初連續發起反擊,蘇軍剛開始還能堅持,但隨着德軍援軍到達,在布良斯克至奧廖爾一線的兵力由一個集團軍猛增到三個集團軍,同時還增加了航空打擊力量。

蘇軍壓力驟然增大,彈藥消耗加速,逐漸抵擋不住德國人的兇猛反撲。

此時,蘇聯在莫斯科東部地區,還集結了超過十個集團軍的有生力量,但是這些部隊大多新組建而成,裝備極為惡劣,有些連隊甚至幾個人用一柄步槍,彈藥嚴重不足,更缺乏火炮支持。蘇聯最高統帥部根本就沒有信心把這樣的部隊送上前線。

現在“租借法案”因為美國自身國力的嚴重衰退。執行起來已經舉步維艱,美元支付也不是那麼痛快了,從南華獲得的物資越來越少,而蘇聯自身的產能卻面臨嚴重不足,根本支撐不起前線的巨大消耗。

原來的歷史上,蘇聯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地區還分布有部分工業區。

這其中,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公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鋼鐵和軍工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國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帶。

從軍事觀點來看,蘇聯中央政府在一五、二五計劃期間關於加速發展東部地區工業的決議,建立機器製造、石油加工和化學等部門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此期間於東部地區建設的高爐。約佔全部新建高爐的四分之三,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之間建立起了第二個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貝加爾、烏拉爾、西伯利亞克麥羅沃等地建立起了鋼鐵和冶金工廠,在中亞建立了大型鋼鐵廠和有色金屬廠,在遠東建立了重工業中心,建有汽車裝配廠、制鋁聯合廠、軋管廠和水電站等。

儘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支撐着國家的國民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卻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

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境內、蘇聯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便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時。蘇聯政府加速了重工業企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次年五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

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四二年夏天,蘇聯基本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迅速上升到70%。

與此同時,蘇聯還接受了大量英美資源。

其中。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援蘇戰機高達18303架,約佔蘇聯生產戰機總數的20%。其中,蘇聯海軍航空兵接收了2158架美英戰機。

美國戰機被拆卸後,一般由航母或其他船隻運往蘇聯。航線主要有3條:一條通往東北部。一條通往西北部,還有一條通往南部。其中。最艱難的航線是從美國最靠近蘇聯的阿拉斯加出發,前往蘇聯東北沿海,再前往西伯利亞中部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二戰期間,僅僅這條線路便運送了大約8000架戰機,其中5000架為p-39和p-63戰鬥機,2000架為a-20攻擊機和b-25轟炸機,710架為c-47運輸機。

為了推動蘇聯航空兵的作戰,美英還提供了150萬噸高質量的汽油,比蘇聯生產的總數還多。

蘇聯加速生產作戰飛機後,用於製造機身的鋁合金極為短缺,這極大地影響了戰機的生產。四一年八月,斯大林與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特使霍普金斯會談時就明確表示:如果援助我國所需數量的鋁,那麼,我們將能夠再戰四年。到次年十一月,由於納粹的入侵,蘇聯失去了戰前鋁生產能力的60%。為此,美國向蘇聯提供了三十二萬噸鋁,超過了蘇聯整個戰爭期間生產的總數。

二戰期間,蘇聯獲得了美英援助的1.3萬輛各型坦克。蘇聯還使用美英提供的裝甲鋼。製造了許多坦克。盟國援助的裝甲鋼約佔蘇聯生產總數的一半左右。

海軍方面,美國向蘇聯援助了魚雷艇200艘,掃雷艇77艘,登陸艦43艘,排水量2270噸的“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美英還向蘇聯提供了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此外,英美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包括42萬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門反坦克炮。4.7億發子彈和炮彈,32萬噸炸藥,1981輛機車和35萬台機床等。

正是在盟國的支持下,蘇聯的武裝力量不斷壯大。到四三年庫爾斯克戰役後,軍隊的數量和裝備質量都全面超過了德軍,具備了全線反擊的能力,此後德國人就從失敗走向失敗,最終迎來納粹政府的徹底毀滅。

但是,這個時空亂套了。

由於遠東共和國的意外獨立,戰前蘇聯在東部地區的國防建設基本上陷入停滯,隨着西伯利亞、中亞地區領土落入遠東軍和安家軍之手,再加上莫斯科方面勾結日本軍隊對遠東地區的入侵,使得蘇聯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遼闊的戰略縱深。並丟掉了太平洋方向的入海口。

尤其是蘇聯在長達兩年多的內戰中,蘇軍和遠東軍長時間在烏拉爾地區展開拉鋸作戰,這極大地消耗了蘇聯的國力,不僅烏拉爾工業區和能源基地基本上毀於戰火,人口和物資損失也極為驚人,蘇聯的戰爭準備連另一個時空的一半標準都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