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十八章東亞一體

為了償還戰爭賠款和巨額的外債,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整財政,加收了一些稅種,並且進一步壓低『政府』僱員,以及教師等的收入。“老人奉公”運動之後,日本的糧食消耗得以降低,『政府』則採取農林產品的統購統銷,統一以低價收購後,按市場價賣給中國駐日佔領軍,或直接運輸到濱海地區供應軍民,再就是賣到飽經戰火的中國東北和朝鮮。

根據經濟同步的精神,日本也採取了和中國類似的土地改革,引導廢除租佃制度。不過,由於很多土地所有者在叛『亂』前後遭到整肅,大批土地被沒收,在許凡的提議下,日本『政府』決定採取更加高效和激進的措施:強制贖買土地,分配給農民,形成小自耕農。

日本『政府』的雷厲風行讓許凡也很是吃驚。一年之內,他們居然把全國八千萬畝的耕地按照戶均二十畝分給了四百萬戶農民。大量的各『色』人口則湧入城市和廠礦,不少失業者響應『政府』的招工令西渡大海來到中國北方和朝鮮投身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不少人報名參加了中華帝國北方拓殖團。

一系列的動『亂』,戰火,天災人禍,『政府』的反覆清算,政策引導,勞務輸出,歷經風雨之後,到了1906年底,日本列島的人口已經驟然下降到三千三百萬人,其中還包括了五六十萬移居過來的中國人和駐軍。18

與此同時,在北方中國新入領土的拓殖團,東寧省的工廠,朝鮮和東北的工地,大西北鐵路線的築路大軍,南洋的華人種植園,到處可見日本人勤勞工作的身影。這些服從,頑強,吃苦耐勞的勞動力,很快就獲得了交口稱讚。帝國工商部和勞工部甚至在日本常設了招工點,招募更多的日本人來華工作。

鎮壓叛軍沒收財產,財閥股權和資產重整,稅收改革,統購統銷,再加高額奢侈稅,紙幣大貶值以降低國家負債,內債大削除,『政府』開支削減,再加上沒了陸海軍這個佔了開支七八成的大頭,一連串的舉措下來,再加上對華戰爭物資供應的“特需”經濟,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居然起死回生,不但按期上繳了第二筆戰爭賠款,支付了對華國債的利息,還剩下了大筆的財政盈餘。

日本『政府』這個時候繃緊的神經才略微鬆了松,反過來開始給教師恢復工資,加強對教育的投入,對內發行新的“無條件償還”國債籌集資金,再加上華資銀行的貸款,開始改建鐵路和道路,重建受戰火破壞的地區,整修多年荒廢的水利設施,擴充農林產品加工產業,修復船隻碼頭,重新振興漁業和捕鯨業。

就這樣,日本經濟也逐漸開始恢復了元氣。

藉助關稅同盟,日本不但實現了國內溫飽,多餘的農林漁業產品還在周邊地區旺銷。

朝鮮比日本的起點要低得多。教育落後,基礎設施落後,工商業底子薄弱,北方有些礦藏卻勘探不足,交通也很不方便,南方則基本都是農業和漁業。這個國家,堪稱東北亞第一窮山惡水。

東亞聯合體體制的逐漸明朗,商約的締結,讓大批朝鮮人看到了一個新機會:去中國。

大批的朝鮮人,或是通過中國移民局和農業部的公開選拔加入拓殖團,或是越境前往中國充當“黑戶”。除了少數幸運兒,大部分朝鮮人都只能以黑戶的身份經受殘酷的盤剝。相對而言,朝鮮的年輕女孩子情況好些,只要靠上一個中國男人,嫁過去就算做小也可以入籍。

中國的各家銀行也紛紛在朝鮮境內開設了分支機構,吸收朝鮮民間資金,並首先對在朝鮮營業的中國企業提供貸款和貿易信用證服務。

首先進入朝鮮的,包括幾大財團的貿易公司,航運公司,還有參與招標的鐵路公司,隨後是皇室,國有和幾家財閥下屬礦業公司的勘探隊伍。

鄭宇對北朝鮮的礦藏,具體的只知道一個茂山鐵礦,好在通過和朝鮮的條約,大同江以北地區的地下礦產歸屬中國,於是毫不客氣地與進行了一次招標,最後自然是最看好此地的皇室礦冶產業下屬的皇家東北礦業公司標得:別人出得起這個錢,但卻不會為了一個前景莫測的地區出這麼高的價格。

鄭宇並不着急。

這東西埋在地下不會飛了去,而中國這些年只要把東北開發搞好,再把幾個重點項目弄上去,鋼鐵產量還感受不到鐵礦石的束縛。畢竟後世是年產粗鋼七八億噸的大國,現在這點幾百萬噸的產量在他而言還真有點不夠看的。

現在最關鍵的是把瀋陽-鞍山-撫順-丹東-新義州的鐵路線和鴨綠江大橋修好,然後再把朝鮮境內的鐵路線加以改造,把朝鮮整個與中國緊密連接在一起,這樣朝鮮也就會被徹底融入中國的政治經濟體之中。

對朝鮮人鄭宇算是看得比較透的。他知道這幫人被稱為亞洲的波蘭人,跟老大混的時候死心塌地,可一旦有了更粗的大腿,原來老大被打翻在地,那棒子的華麗轉身也是比誰都快,絕對地勢不兩立,順帶還要從歷史源頭上把別人弄成自己當年的僕從。

這大致上屬於骨子裡的自卑通過表面的自我膨脹加以掩飾的典型。

所以鄭宇決定從現在開始,不再給朝鮮人類似的機會。

朝鮮的課本,全部由中國文教部編訂,基本上是按照中國的課本。朝鮮本來就講了幾千年的漢學,所謂朝鮮文字也只是明朝時期才出現,而且直到現在大部分書寫還都是漢字。所以這課本用漢語也很容易,中國方面也派出了大批教師,由中央『政府』貼補經費,前往朝鮮“支邊”。

在中國的財政借款,以及朝鮮各界在愛國激情之下捐助的款項,提供的義務勞動之下,朝鮮最先建起來的正是雨後春筍一般的學校。18

調皮的朝鮮小孩子被父母勸說或者暴揍一頓之後,乖乖地進了教室,開始學習漢文,學習歷史,學習九九算數表,並且從頭開始學習什麼叫紀律和集體生活。一些曾經在日據時期學習日語,被日本教師和“學監”管教得規規矩矩的高年級學生,相對而言就好得多,反而覺得中國的授課方式比日本要靈活,氣氛也稍微寬鬆一些,讓人“更有尊嚴”。

儘管起步很艱難,一開始的教學條件也很艱苦,但隨着朝鮮交通狀況的改善,物資逐步到位,漸漸的,中國提供的印刷精美的各科教科書,各種課外讀物,童話故事,課上嚴肅,課下和藹的中國教師,連帶着各種中國產的小物事成為了朝鮮各地學校中的風景線。這些朝鮮的年輕一代,也明顯感受到了中國化的學校生活,相對於封閉貧窮的朝鮮鄉村,簡直就是天堂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