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六月底,江南地區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的時節到了,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號稱‘雙搶’,搶收搶種,農人忙的屁股不粘地,‘春爭日,夏爭時,凡事愁早不愁遲’,晚稻栽植正值盛夏,萬物生長迅速,前一個時辰栽的秧與後一個時辰插的秧也有明顯區別,耽擱一天後,即使是同一丘田裡,先後所插的秧顏色就絕然不同。

所以又有俗語‘插田如上陣,打禾如搶寶’的說法,這個時節也是大明王朝的百官農忙節,也就是三王進京的第二天,七月大朝的前一天,這一天朝廷放假一日,各衙門官員和在京王公貴族皆要到地里參加插秧,太子朱標則代表皇上前往城外象徵性地插秧。

一大早,李維正去署衙點卯,卻被告知今日農忙節,他不用培訓規則,須到城外一起參加插秧,這沒有什麼可以商量,錦衣衛的官員當即發給他一隻裝秧苗的簸箕,一頂斗笠,不用換朝服,直接和其他官員一起去城外。

放眼望去,城外田野里是一片片如明鏡般的水面,白亮之色如幔毯般鋪在大地之上,點綴在其中的是不計其數的黑點,這是搶種農民,今年風調雨順,天佑大明,北方的小麥和南方的早稻都喜獲豐收,田野里到處可見一張張喜悅的笑臉,

明初官員的種田可不像今天的植樹,不是做做樣子就可以混過去的,每個官員都是自己的硬指標,多少秧苗、多大面積都有嚴格的規定,上至一品太師,下至從九品吏目,無人能例外,若膽敢徇私舞弊,僱人下田,一旦被彈劾,輕則丟官、重則流放,因此,平時朝廷里一身斯文的官員們紛紛卷褲下田,體會農人的辛勞。

李維正的責任田位於金川門外,是一塊約一畝地的官田,周圍都是和他一樣的新任官員,他雖出身農門,卻從未下過田,這一點朝廷也替他們想到了,特地讓一個老農教授他們種田技巧。

一群五六十名新官正圍在旁邊聽老農傳授經驗,“這整田如繡花,絕對是件細緻活,一丘田平整出來留一掌養田水,要求平整如鏡,一則放水時利於全丘灌到,再則頭禾秧短,插在高處容易曬死,插到水窪里又容易淹死,生長不一,抽穗就不會整齊,所以說犁田要深,耙田要平,鋤頭底下看收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說插秧,俗話說‘頭禾粘粒米,二禾插到底’,說的是頭禾秧苗短小,故講究插秧要淺,利於儘快返青分櫱,而晚稻講究“二禾子不要糞,全靠秋風秋雨送”一則說明晚稻更多依靠風調雨順,雨水足、氣溫高,稻子才能長得好,另外,秋風一到,蟲害減少,豐收就有了幾分把握。同時也說明晚稻插下去就要禁得起風雨搖擺。所以二禾子講究插到底,一來防秋風吹得秧苗脫泥隨水飄走,再者防成熟期倒伏,影響收成。”

老農講得頭頭是道,可學生們大多一知半解,幾個年輕的官員聽到‘二禾子講究插到底’時,不覺悠然神往,眼睛裡閃爍着熱切的目光,不知到他們想到哪裡去了?

老農年年歲歲照本宣科,早已經形成了一套招式,他講完一通理論,便拿起一株秧苗,指着中間的部分道:“記住了,插到這麼深就可以了,前後左右各隔半尺,就這麼多,**就順了,大家抓緊時間干吧!”

大家一鬨而散,各自去自己田地,李維正把褲子卷得老高,光着腳進了田,田泥又膩又軟倒也十分舒服,太陽雖毒,卻不覺得熱,他剛開始下手生澀,可插了幾支秧苗後,便漸漸找到感覺,竟一路領先,這插秧也是講天份,最後熟能生巧當然是一個樣,可熟的過程卻能看出一個人的資質,當別人連一行的一半都沒插到時,他已經轉彎插第二行了。

在田埂上巡視的老農也驚訝地蹲在他旁邊看他插秧,他伸手試了試深度,不深不淺正好,老農見他長得粗壯,便點點頭笑問道:“年輕人,你在家裡是老把式吧!”

“沒有,我這也是第一次插,我覺得關鍵就是要找那種感覺,找到了就一路順利。”李維正站起身擦擦汗笑道。

老農一拍大腿贊道:“說得不錯,就是這個理,關鍵就是要找到手感,當年我足足插了三天才找到這種感覺,可你居然只要一盞茶時間。”

老農無限感慨,這個年輕人不當農民去當官,着實有點可惜了。

這時,田埂上圍得人越來越多,眾人竊竊私語,議論着李維正,他越插越快,不到一個時辰便大功告成,而其他人皆只插了一小半。

“好了,第一個已經結束。”兩名考評官員大聲宣布,他上前拱手笑道:“恭喜了,你這可是有記錄以來第一人,你任務已經完成,這邊登記一下便可以回家了。”

李維正登記了名字官職,他下午還要去禮部參加學禮,他洗腳穿上了鞋,回頭望着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秧苗,心中也充滿了成就感,今天的順利,會不會是明天升遷的先兆呢?這時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種念頭,自己什麼時候也能為官一方,去種一種田呢?

.........

朱元璋雖然沒有去城外,但皇宮御花園也種了一百多畝稻子,其中朱元璋本人親自種了一畝,他則帶領侍衛、太監們在這裡栽插秧苗。

和朱元璋在一起勞作的,是他的兩個愛孫,一個是長孫朱允炆,另一個則是燕王長子朱高熾,朱高熾今年十二歲,小朱允炆半歲,年紀雖小但長得卻頗為肥胖,只插了一會兒秧苗,便已累得氣喘吁吁,他雖然外形不佳,但品行端正、仁厚儒雅,也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見他插秧吃力,便慈愛地拍了拍他的頭笑道:“胖孫兒,歇一會兒吧!”

“皇爺爺,您歇一會兒吧!我不累。”朱高熾見朱允炆插得比他多,正埋頭苦幹,他便起了爭勝之心。

朱元璋見朱允炆也是滿頭大汗,他呵呵笑道:“你們兩個都停下來,和朕一起過來歇息。”

朱允炆和朱高熾不敢不聽,都放下了秧苗,朱元璋一手牽一個,帶他們來到一棵樹蔭下坐下,幾名侍衛連忙給他們送上了水,朱元璋喝了一口水,取下草帽扇了扇,他望着綠油油的稻田,感慨地道:“你們看見沒有,這些可是國之根本啊!”

朱允炆接口笑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皇爺爺指的其實是民乃國之根本。”

朱元璋見扁頭兒聰敏,心中大慰,他眼一瞥,見次孫高熾似乎有所思,便打趣地笑道:“胖孫兒,你每餐吃得多,想必更有體會吧!”

朱高熾撓了撓後腦勺,有些難為情地笑道:“孫兒在想,假如有什麼新的糧食作物產量又多又好種,咱們大明的糧食問題可就解決了。”

一句話說中朱元璋的心事,今年戶部的數據,大明王朝已經突破了七千萬人,糧食問題便開始有些尖銳起來了,年初他特地下旨,嚴禁民間私自釀酒,又鼓勵百姓開荒種地,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大明人口還會進一步增多,糧食問題會始終困擾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