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眾人坐一輛輛油壁車進入城內,漢長安城也兩極分化,除了三大宮,長樂宮、建章宮和未央宮依舊屬於皇家禁苑,有軍隊站崗,不準百姓入內外,其他城內基本上不管了。

城內從前大戶人家的亭台樓閣都沒有了,精美的多層木樓也不見蹤影,取而代之是一望無際的泥坯房,現在屋頂都被白雪覆蓋,看起來還不難看,雪融化後,就成了醜陋不堪的貧民窟。

道路結冰了,地面很滑,馬車走不了,眾人只得下車步行,地面是觸目驚心的破爛,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土坑。

陳煥負責道路基建,他臉一紅,連忙道:“卑職明天就派人來把所有路坑都填上夯實,再撒上麥秸供人行走。”

李鄴點點頭,“我們找個地方坐下!”

路太爛,實在走不了,眾人進了一家沿街的茶館,上了二樓坐下,夥計送來炭盆,眾人一邊烤火取暖,一邊喝熱茶。

“殿下,漢長安城為什麼被放棄?”段秀實好奇地問道。

李鄴緩緩道:“漢長安被放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地勢低洼,一旦渭河漲水決堤,漢長安城就會被淹,或者下暴雨也會成為澤國。

第二個原因就是地下水被污染,生活污水一般都是用瓦管排出城去,我原本以為都是直接排入渭河,後來才知道,只有極少一小部分是排入渭河,其他污水都在城內打滲井,把生活污水灌入井中。

反正眼不見心不煩,幾十年沒有關係,但一兩百年後,地下水就被污水污染了,井水變得又苦又咸,還很臟,一個都城沒有了水源,真的沒辦法生活了,所以東漢就遷都去了洛陽。”

“那現在長安水質也不好,是不是同樣的原因?”

李鄴點點頭,“一點沒錯,長安百萬人口,一百多年來,各種污水怎麼處理?雖然大部分都是流入灃水、灞水、滻水,最後流入渭河,但不可否認,還是有大量的污水滲井,我年少時居住的永和坊,水質就很臟,井水很苦澀,導致百姓喝生水很容易生病,普通百姓壽命都不長。

我們要實現大唐中興,那麼我們面臨的大問題首先就是怎麼解決水源污染,也只能是減緩污染,想徹底解決肯定不可能,那至少要保證大家都把水燒開以後再喝,這又面臨另一個大問題,生活燃料怎麼解決。”

崔光遠曾是京兆尹,他對漢長安城很熟悉,他站在窗前打量外面,接口道:“燃料確實是大問題,我記得天寶年間,漢長安城街道兩邊都是大樹,現在樹木都沒了。”

劉晏苦笑一聲道:“不光是這裡樹木沒有了,以前關中樹木不少,這幾年也被砍伐得很厲害,直到今年才被勉強制止,但從前的很多樹林都消失,長安城內的樹木基本上沒了,只有寺院和禁苑內保留了一些。”

歷史上的唐德宗時間,有人在關中同州的一個山溝溝里發現幾千棵七八丈高的樹木,頓時滿朝歡慶,居然在關中發現了七八丈的樹木,不可思議的事情,宰相裴延齡立刻拍馬屁,“因為天子聖明,才會天降此瑞兆!”

七八丈的樹有多高,也就七八層樓高,可見唐朝後期關中環境破壞之嚴重。

當然,終南山內肯定有參天大樹,但那邊不是百姓聚居之地。

李泌點點頭,“以前皇權威嚴,嚴禁百姓伐木,違者嚴懲,所以大家看着樹木眼饞,卻沒有人敢砍伐,安祿山造反後,皇威墜落,百姓就開始肆無忌憚砍樹伐木了,用來燒火,這就是殿下要推廣煤的緣故,只有用煤取代木材,關中的樹木才能保住。”

陳煥道:“但冬天在房間里燒煤取暖,很容易中毒,這個問題要解決。”

李鄴搖搖頭道:“房間里絕不允許用煤爐子取暖,除非有煙囪,把煤煙排到戶外,所以我們推廣煤不是給百姓取暖用,而是燒水做飯。

沒有煤的時候,百姓燒柴草是怎麼做的,都是在廚房,沒有廚房就在戶外,那煤爐子也一樣,其實就是我們在金城縣怎麼做,現在在長安也一樣照辦就是了。”

“殿下說的是蜂窩煤?”

蜂窩煤是李鄴在金城時推廣的,裡面孔道處摻了少許硫磺、火藥,一塊煤餅只要幾文錢,比買柴禾便宜多了,在隴右推廣得不錯。

李鄴笑了笑,對眾人道:“對於普通百姓,關鍵還是價格,一捆柴禾要一百文錢,大概能燒六七天,同樣,一百文可以買三十塊煤餅,可以用十天,不僅能做飯,還能燒水,如果要燒水的話,一捆柴禾就只能用三天了,明眼可見煤餅要合算得多。”

劉晏呵呵笑道:“說得對,有利可圖,大家才會用!”

陳煥想了想道:“如果冬天不用煤爐子取暖,該怎麼辦?”

李鄴微微笑道:“那就多種點棉花,讓棉花便宜,穿在身上就暖和了。”

眾人哄堂大笑,段秀實笑道:“昨晚我府上失火,才知道棉花厲害!”

李鄴一怔,“段使君府上失火了?”

段秀實不好意思道:“就燒掉一間獨立的雜物房,問題不大,雜物房內有三十斤棉花,管家夜裡去找棉花,火摺子不小心把棉花點着了,轟地一下燃燒起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我勸大家千萬當心點,棉花很容易燃燒,而且根本滅火不了。”

段秀實的話讓李鄴眼前一亮,他想到了什麼?棉花,硝化棉,炸藥,他忽然想到了鐵殼火雷的解決辦法。

從漢長安城回來,李鄴立刻趕到火器火藥署。

火器火藥署位於城南,距離長安約十里,是原來軍器監的一座工場,佔地約百畝,裡面有十幾座大石砌成的房子,用作倉庫和研製場所。

試驗地則在更南面的終南山谷內。

目前火器火藥署署令依舊是胡九齡,他負責管理並維持火器署的運行,下面的工匠心無旁騖,全心研製火器。

目前鐵火雷已經成功,但良品率太低,點十個只能爆炸一兩個,這個其實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李鄴命令胡九齡召集幾名主要工匠,目前三名主要工匠負責整個鐵火雷研製。

首席火藥匠叫做張環,他負責配置火藥,做鐵殼的大匠叫杜笙,制火器的大匠叫做景嗣年。

“大家說說吧!現在成功率低的問題出在哪裡?”

胡九齡嘆口氣道:“之前成功的三個都是一百斤以上,因為藥量足,皮殼薄,所以能炸開,一旦降到百斤下就不行了,殿下,關鍵還是火藥的威力不夠。”

火藥匠張環道:“按照殿下的建議,我們加了適當的砂糖,燃燒速度確實快了,效果也有,爆炸威力也強大了一些,但還是炸不開鐵殼,卑職還在試驗,找更好的材料。”

李鄴點點頭,“這次我來就是給你們提一個方案,用棉絨試一試!”

“棉絨是什麼?”幾個人都一頭霧水。

李鄴微微笑道:“你們去咸陽的棉紡工場,他們用軋棉機把棉花從棉籽上剝下來,但最後棉籽上還包裹着一層白色的短絨毛,那就是棉絨,把火硝溶於水,把棉絨泡進濃液中,然後徹底晒乾,然後用這種含有硝粉的棉絨做填充物,再進行試驗,看看效果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