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1月20號一大早。

李五帶着黃龍等人,開車出發去了西山省一座縣城。

聞喜縣。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北征匈奴行至桐鄉的時候,忽聞南越叛亂平息,聞言大喜,當即下詔設此為聞喜縣,從此以後,聞喜之名便一直保留至今。

李五這次的目的地,就是聞喜縣。

一路上,李五腦海中浮現出這次自己要找之人的傳奇人生。

——

1955年,李蒼海就出生在聞喜縣。

李蒼海家裡排行老三,小時候家境貧寒,初中畢業那年,父親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家裡無力繼續供養他的學業,李蒼海只能默默接受,退學以後,先在家裡幫着做了幾年農活,十七歲時候開始出門打工。

二十歲那年,回到家鄉,發現家鄉居然沒有肥皂,於是他辦起了肥皂小製作廠,經過幾年發展,成功晉陞為“萬元戶”之列。

1981年,市場上肥皂出現滯銷,已攢夠大量資本的李蒼海關掉了肥皂廠,辦起了在當時規模頗大的“聞喜綜合供銷商店”。

5年李蒼海的個人積蓄已達到23萬。

1987年,李蒼海籌集40萬在聞喜開辦了第一家股份制的“聯合焦化廠”,其中有他向發小馮亮借的一大筆款。

從此李蒼海以每年一個工廠的速度快速擴張,不出幾年就擁有房地產、軋鋼、水泥、鋼鐵、投資公司等7個獨立企業。

1992年,此時的李蒼海將7家企業組成西山海新集團。

在李蒼海事業節節開花的時候,他的發小馮亮也沒閑着。馮亮和李蒼海是同年,只比李蒼海小半歲,兩家是隔壁村,兩人光屁股長大,稱得上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

1985年,在李蒼海的幫助下,馮亮承包村裡的造紙廠,也賺了不少錢。

三年合同期滿後,嘗到甜頭的馮亮又承包了所在鎮的造紙廠。

1994年,馮亮租下村裡20畝地,投資100萬元,建起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造紙廠,經營得紅紅火火,每年純利潤就達200萬。

馮亮因此一度成為鎮上首富,比即時的李蒼海還要富有奢華!他家鄉40萬建豪宅,太原80萬買別墅,儼然成了聞喜縣的大名人。

然而好景不長,九十年代後期,當地治理小造紙廠污染問題,馮亮的造紙廠也不能倖免,1999年被徹底關停。

馮亮曾懇求李海倉利用自己的影響幫忙疏通疏通。豈料李蒼海不但不出面,反而勸馮亮服從大局。

聯想到幾年前自己偷稅漏稅被查,求李蒼海幫忙,李蒼海也沒有幫忙,馮亮對這個發小的怨恨慢慢滋生埋在了心裡。

李蒼海沒想到,也就是這個造紙廠,成了馮亮與他反目的導火索。

這個造紙廠與海新集團一牆之隔,多年前李蒼海曾有意買下來,但那時候造紙廠生意興隆,馮亮自然不肯賣。後來造紙廠閑置,馮亮卻想以180萬的價格賣給李蒼海,還說是支持兄弟的海新發展。

但在商言商,李蒼海的心理價位是90萬,雙方沒有談攏。後來李蒼海又低價拿了幾塊地,土地儲備充足,對造紙廠也就更加意興闌珊了。

第二年,炒股又虧了一筆的馮亮帶着情婦遠走甘樹永昌,投資600萬在當地又建了一家造紙廠,其中也有李蒼海借給他的一百萬。

只不過永昌的造紙廠經營不到一年又要整改,馮亮焦頭爛額之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的情婦也想趁機上位,如果不跟老婆離婚就拿五十萬給她。

但現在的馮亮,那裡還有錢,馮亮又想到了李蒼海,他提出只借30萬,但被李蒼海拒絕了。

馮亮之前也曾多次找李蒼海借錢,礙於發小面子,李蒼海已經借過幾次了,但後來看到馮亮不聽自己勸告,做事一意孤行,還在外包養情婦,便不再借錢給他。

於是馮亮又想到了那個造紙廠,奈何現在的李蒼海對那塊地沒有一點興趣。

馮亮覺得李蒼海太絕情了,怨恨也越來越深,像火苗一樣在心裡燃燒,再也控制不住。

1月22日上午,馮亮帶着藏在衣服里的兩把改裝獵槍,直奔海新大廈,在最後一次商談無果之後,隨着兩聲槍響,一對光屁股長大的發小雙雙倒地身亡。

這件事在當年引起巨大轟動,海新集團一年的納稅占當地一半以上財政收入,尤其在西鎮,全鎮有85%的人要靠海新吃飯。當地人不用背井離鄉,在家裡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李蒼海也熱衷於慈善事業,個人和企業捐助超過5000萬元,深受當地人民愛戴。

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李五在工地里常常聽見西山工人說起李蒼海,個個都誇讚李蒼海會做人,還有人常常念叨:“李蒼海要是不走就好了!我們也不用背井離鄉出來打工了。”

這讓李五很好奇,這李蒼海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魅力,以至於幾年後還有人念叨他的好。

李五之所以千里迢迢親自趕過來,是因為這件事就算說給李蒼海聽,他也不會相信,唯一最靠譜的辦法,就是自己來,當面阻止馮亮的衝動。

當天下午五點,李五一行人來到聞喜西鎮,此時的西鎮,繁華不亞於縣城中心,只因這裡有一家全國有名的大企業。

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吃飯時候順便和服務員打聽了一下李蒼海其人。

服務員是個二十左右的小姑娘,說起李蒼海,她倒是言語不多,只是說,覺得李蒼海人挺好的,對家鄉貢獻很大,很捨得回報家鄉。

但提到李蒼海的兒子李兆豪,小姑娘卻是滿眼冒着小星星……

只有李五知道,這位李兆豪,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他老子死後,他繼承了家產,由於生怕集團幾位元老功高震主,他想方設法把幾位元老擠走,從而坐穩了集團一把手寶座。

後面又不務正業,把集團資金大肆的抽出去搞投資,眼光卻是一般,全部虧得一塌糊塗。

李五記得,在重生的那一年,這位李大公子,已經成了欠債兩百萬無力償還,變成老賴的人。

可謂一手好牌,打得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