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说网

在近代民族主义发轫之际,中国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置身于看似极端荒谬的民族定位之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同胞?

日军宣传战:“恢复中华”

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满汉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

1894年10月25日,日军未经战斗,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尽管有着并不逊色的武器装备,却早已闻风而逃。

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日本随军记者因此感慨:“‘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日本陆军大臣、亲自担任第一军司令长官的山县有朋,随即下令发出安民告示,免除当地百姓本年税款,“告示贴出以后,效果颇佳,逃避战乱的人陆续回家,其中甚至有人请求为日本军队效力。”

日本第一军还约请了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告示《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将日军描绘成从黑暗的满清统治下拯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这篇短短的告示,从满清“劫夺”明朝政权开始说起,“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随后,它对满清的内政外交、尤其是清廷在直接引发中日冲突的朝鲜问题上的作为进行了全面攻击,宣称“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所以满清一败再败,“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告示说,日本“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号召中国人“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

类似这样的檄文,充斥了甲午战争期间的日军文告。刻意挖掘、放大并激化满汉矛盾,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宣传策略之一。日本对甲午战争的宣传有三类定位:一是将朝鲜问题转化为日本带领邻国进步,而中国却百般阻挠,这是“文明之战”,讲给西方人听的;二是将进军亚洲大陆描绘成为日本民族争取更大空间,这是“生存之战”,讲给日本人听的;三是将攻击中国本土涂抹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色彩,这是“解放之战”,讲给中国人听的。

日本人“反满”的策略无疑是有效的。11月初,日军进攻大孤山,谍报说当地居民已四散逃亡,日军随即将一名原籍大孤山的清军俘虏孙某释放,要求这位“亲眼看到了大日本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战俘,回乡宣讲日军“恩德甚多”,“孙某感泣俯伏,谢恩而去”。随后,日军进入大孤山,孙某率家人和邻居们跪迎,说:“大王到来,愚民等焉能不归顺?”此类记载在洋洋五十卷《日清战争实记》中颇多出现。我们固然可以质疑其中的夸张成分,但即使晚至二战,在日军进攻河南的战役中,当地民众依然群起响应日军,而向平时残民以逞的“国军”发起攻击。

1895年3月,中日战事进入尾声,马关谈判刚刚开始,日本陆海军乘胜攻击台湾。根据宗方小太郎的随军日记记录,渔翁岛当地百姓派代表“前来哀求保护,因言语不通,故书‘仁义之师’与之”。次日,百姓代表再次前来,“哀求宽大施恩,垂怜拯救穷民流离之苦,称我为大明国大元帅云。”这样的记载,对今日的华人而言依然是相当震撼的:即使在荒远如此的小岛上,日本军队也被中国百姓当作“反清复明”的光复大军,足见日本的宣传攻势是何等地深入人心,也足见日本利用中国满汉民族矛盾的成功。

这一年稍晚,一群海外华人求见日本驻广州领事,要求日本人为他们在广州将要举行的暴动提供帮助,与远在东北、华北节节胜利的日军遥相呼应,遭到日本婉拒。暴动在没有日本人直接支持的情况下开展,遭到惨败。暴动的领袖事先得知了清廷即将镇压的消息,在最后关头滞留海外,没有进关,他的名字叫孙文,又称孙中山。在后来的电视剧中,一名叫陆浩东的暴动者,为了取回他设计的暴动旗帜,而在最后一刻被官军击毙,他披裹在身上的那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后来成为民国的国旗,只是,民国史家在叙述这段被称为“广州起义”的革命历史时,不再提及革命者与日本的亲密关系。

十三年后,1908年,日本军火走私船“二辰丸”号在澳门海面被大清水师截获,引发日本和葡萄牙当局激烈反弹,清廷无奈下被迫妥协,此事激起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自发的大规模抵制日货行为。同样的,后世史家在盛赞此类“革命”行动的同时,却矢口不提起因是日本为革命党走私军火。

在近代民族主义发轫之际,中国就这样再三地被置身于看似极端荒谬的民族定位之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同胞?

纵观世界史,似乎还没有别的民族在形成群体认知时,遭遇中国这样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作为中华民族而与东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与占统治地位的满族之间的矛盾。

同文同种、并且认为自己比满清更能代表“中华”的日本,在它的军刀挥向东亚大陆的同时,它也掀起了大清帝国上下的纷繁复杂的民族主义潮流,多种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后世学者在研究二战中日本在华操纵当地人建立自治政权方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无数的当地要人愿意与之合作,“遍地汉奸”,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精神建构和政权合法性营造方面的成功之处。

国家主权:大梦谁先觉

在遭受西方列强欺凌方面,无论是历史长度还是创伤深度,中国都绝对超过日本,但却直到甲午战争被东亚小兄弟打趴下后,才开始形成民族主义。

尽管同样遭受了西方的侵略和压榨,但亚洲诸国中,日本是最早形成民族主义的。明治维新从某种程度来看,就是一场民族主义的复兴以及在民族主义推动下的变革。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依然处在并不亚于中国的内忧外患之中,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两大国家战略的形成:一是与西方尽快解除不平等条约,二是向东方尽快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两大战略都围绕着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