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旅順口。

旅順要塞,堪稱是亞洲最堅固,最壯觀的要塞群之一。

山巒起伏間,蒼松翠柏已經被砍伐殆盡,變成了塹壕里的木板和支撐架子。各個支撐點和陣地的射界都被清理完畢,雷區,鹿角,雙層鐵絲網,伏地鐵絲網,壕溝層層防護,探照燈在夜間巡迴掃描。鋼筋水泥結構的永久性要塞工事,複雜的坑道和地下倉庫和屯兵所系統,密如蛛網的交通壕,偽裝得嚴嚴實實的倒打火力點,側射火力點,堅固的胸牆,一百五十度射界的全覆蓋永久炮台,制高點頂部胸牆防護,三百六十度旋轉的電驅重炮,配合著港灣內部被山嶺和炮台遮護起來的魚雷艇,炮艇,海防艦,組成了全向防禦體系。

日軍別無選擇。

旅順老鐵山制高點上的三O五毫米要塞重炮,對於日艦進出渤海灣,尤其是白天進出是重大威脅。如果要自由威脅華軍京畿內陸,就必須拔除這個釘子,粉碎華軍的鐵門栓。而且,徹底控制旅順,也將使日軍在未來的海戰中佔據更強的優勢。

日軍已經拿出了血本。

日本國內的海防要塞炮被拆下,直接運送到了旅順外圍。在這裡,日軍集中了二十四門二八O毫米重型攻城炮十八門二O三毫米重榴彈炮,一百門一五O毫米克虜伯重炮,數不清的小口徑野戰炮,速射炮和臼炮,還有全部日俄聯合艦隊以及俄太平洋第二艦隊的支援。

為了儘快攻下旅順,親臨遼東的明治天皇抵達旅順前線,並帶來了近衛第二師團。日軍在此地已經集中了四個師團:近衛第二,第六,第十四,海軍陸戰第一師團。全部的部隊都已經補充到齊裝滿員的狀態,而天皇的親臨更讓這些滿腦子愚忠的日本軍人士氣爆棚。

由天皇授意,日本帝國滿洲軍第五軍主帥伏見宮貞愛親王公然喊出“得旅順者得東亞”的口號,發送全軍,更激得日本軍人熱血沸騰。陸海軍兩方面都在天皇御駕之前發了誓言,必定攻取旅順最激動的東條英教中將當場差點切指明志,好在被眼疾手快的六師團師團長大久保春野拉住,軍參謀長田中義一搶過了軍刀。

明治天皇嘉許其志氣,當場賜下手“帝國棟樑”,東條英教跪接敕語,捧在頭頂,哽咽着說道此必為東條家家傳至寶,目睹這一切的軍人們無不熱淚盈眶。

自九月五日開始,華軍自岫岩方向展開反攻,對當面的日本滿洲軍第一軍所部施加了強大壓力,日軍被迫自後方調動預備隊,而旅順方向的總攻也更加緊迫。

經過與俄國方面的協商,日軍對旅順的總攻將於九月十日展開。

九月十日,黎明。

連續三天的炮戰,已經讓華軍前線要塞區千瘡百孔,陣地前沿的各種障礙物也被清掃出了進攻通道。日本人用東亞民族特有的勤勞實施了卓有成效的土工作業,把攻擊發起線一直推到了華軍警戒陣地前五百米的地方,甚至在一些火力死角地區推到了三四百米以內。

日軍尖利的軍號聲此起彼落。

華軍陣地,看起來一片平靜。

如果從空中俯瞰下去,卻是另一番景象。

隱藏在隱蔽部,坑道屯兵所里的中國士兵在指揮官的催促下默默地進入戰位。華軍並不是一下子把前沿兵力都填進戰壕,而是只上去一部分。這是為了防禦敵軍的炮擊,也是為了保持機動預備隊和輪戰。

從一開始,華軍的策略就很明確:消耗戰。

按照大本營下達的指令,本次戰役的目標是“讓日軍把血流干”。這當然很合旅順守備司令官易水寒的胃口。

易水寒的計劃也簡單:用鋼鐵摧毀人肉,用物質摧垮精神。

他當然有這個資本:旅順口的要塞巨炮,周密配置的火力點,巨量的彈藥儲備。

日軍的主攻方向,集中在東雞冠山北炮台和白銀山北炮台,而在松樹山炮台和二龍山炮台進行了牽制性攻擊。原因也比較容易理解:白銀山北炮台臨近海岸,而且和東雞冠山北炮台一起正對着從大連南下的日軍。打下這裡,就可以直接利用山體反斜面陣地布置重炮,橫掃旅順內灣,並且掃平黃金山上的炮台群。

日軍主攻部隊由號稱日本第一強軍的第六師團和師團長表現最為活躍的第十四師團組成。第六師團對東雞冠山北炮台的攻擊一上來就祭出了第四十五鹿兒島聯隊這樣的王牌,而第十四師團也使用了第五十九宇都宮聯隊進攻白銀山北炮台。

從華軍警戒陣地的機槍掩體向對面看去,日軍的交通壕中先是升起了如林的刺刀,反射着陽光,如同一條銀線,隨即就是一波*的黃色人體組成了人浪。日軍前面是橫列陣線,前後間隔五十步,十排之後是縱隊行進的第二梯隊,用於擴大突破口。

華軍的重機槍火力已經開始了無情的掃擊,七十五毫米炮也開始了速射。八十一毫米迫擊炮,後方陣地的四十七毫米速射炮都加入了戰團。

日軍先是依託地形快速前進,隨即很快匍匐在地,開始抵近壓制射擊。這是他們以戰前的訓練為基礎,結合在琉球攻防戰中積累的經驗,改良而來的攻擊戰術,所謂壓迫法,即以波次陣形,在後方重火力掩護下逐次逼近,抵近射擊,窒息對方抵抗,並消耗其前沿部隊的彈藥與士氣,最終達成突破,或逼迫其撤退。

華軍的應對很粗暴,但卻是最有效果的:以密集的炮火摧毀其進攻。

華軍各種口徑的火炮,在校射飛艇和炮兵觀察所的引導下各司其職,把日軍的進攻路線死死封鎖住,並且對日軍的攻擊部隊所在區域進行覆蓋射擊。

日軍傷亡慘重。

海上的日本艦隊此刻已經和黃金山方面的華軍岸防重炮交火,並分出部分艦隻自海上對華軍白銀山北炮台進行側射支援。

日本人在爆炸與彈片中掙扎。

中國人也在橫飛的鋼鐵中奮戰。

在很多日本少壯軍人的心中,這原本應該是一場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浪漫史詩,勝利取決於雙方愛國精神和意志力的比拼,死亡也將如櫻花凋謝般凄美,而天皇庇佑之下的“大和魂”將決定戰爭的勝負。

可眼前的一切卻讓他們難以接受。

這是鋼鐵的對撼,是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彈藥之間的對拼,是冷冰冰的物質與同樣冰冷的物體的對決。

收效甚微的拉鋸一直持續了三個小時。

一些耐不住性子的日軍下級指揮官揮舞着軍刀,怪叫着身先士卒往上沖,並帶動了一批士兵跟着沖了上來。

結果毫無懸念:在鋼鐵的颶風中被撕成碎片。

日軍的炮火雖然猛烈,但華軍的陣地卻出奇的堅固。眼看着進攻收效甚微,東條英教和大久保春野陷入了焦急。背後就是天皇的御駕,自己也誇下了海口,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儘快拿下當面的華軍